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朗读

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木奴何处避雌黄。

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

展开阅读全文 ∨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十二月,是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年冬天,苏轼品尝香橘有感,作该词抒发自己清新高洁的性情。

参考资料:

1、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57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759-760

  上片,咏橘的高洁品格和生活地位。“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以衬托手法突出橘的傲霜雪的高洁品格。山楂和山梨一到深秋就成熟,根本度不过霜期,而橘子却能凌霜傲雪,常绿不衰。正因两者从未“几共”“到雪霜”,更加突出了橘子的孤傲性格。于是一经人们“题品”,“便生光”彩。屈原的《橘颂》也正是光彩照人之作。自古以来,对橘的是非褒贬从未停息。橘之所以被人称颂,原于它的凌霜傲雪。橘之所以被人贬责,原于它是生于山间的“木奴”。所以该词的上片最后一句,苏轼发出“木奴何处避雌黄”的感叹,也是为橘的俗名“木奴”正名。这一过片问句,为下片进一步咏橘作了铺垫。

  下片,写橘之品格、价值和地位。“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以对衬之笔,先写“北客”对橘初不相识,正是为了衬托如“南金无价”的橘子乐于被人们“新尝”的价值。于是更进一步赢得人们的满含滋吮它的滋味,赋写赞颂它的诗句,其“齿牙香”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是流芳历史的。

  全词,运用了比衬、抑扬、反问、通感等手法,渲染了橘子的耐寒、丰硕、香味。尤其运用“南金”之典和通感心理,反衬出橘子的美质和价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13)

猜你喜欢

七夕明河带露痕,惊秋长自问天孙;斗间槎到应非误,壁上梭腾且莫论!

兴至正须浮玉斝,愁多何必弄银樽!年年此夜伤离别,独有西风识故园。

(0)

倦游再闰入都门,喜见隆兴诏令新。

功业讵堪铭日观,龙钟空叹倚天津。

(0)

公门袭汉环,主第称秦玉。池架祥鳣序,山吹鸣凤曲。

拂席萝薜垂,回舟芰荷触。平阳妙舞处,日暮清歌续。

(0)

齐鲁多奇迹,鄄城会有台。当年空战伐,此日巳蒿莱。

子建不可作,齐桓安在哉。悠然会心处,选胜草堂开。

(0)

心有子云好,时名真可嗤。买书饶破锦,甃井得残碑。

食古从蟫化,藏山问鹤知。故人隔江水,空复鹿门期。

(0)

城上冬冬鼓,朝衙复晚衙。为君慵不出,落尽绕城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