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铁杵磨针。明代。郑之珍。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
氏:姓…的人。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 游心于方外。...
郑之珍。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 游心于方外。
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唐代。张九龄。芳月尽离居,幽怀重起予。虽言春事晚,尚想物华初。迟日皦方照,高斋澹复虚。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馀。暄妍不相待,含叹欲焉如。
月夜溪庄访旧。宋代。柴望。山山明月路,何处认梅花。石色冷如水,溪流白似沙。清吟幽客梦,华发故人家。相见即归去,已应河汉斜。
锦窠春湿红云透,匆匆故宫芳事。冷甃延娇,温泉罢浴,催换东风人世。
婵媛梦里。尚刻意新妆,洗烟梳霁。妒极瑶台,玉妃无语正愁悴。
齐天乐 马神庙海棠百年物也。花时寥寂,半塘翁吟忆见贻,依韵报之。清代。朱祖谋。锦窠春湿红云透,匆匆故宫芳事。冷甃延娇,温泉罢浴,催换东风人世。婵媛梦里。尚刻意新妆,洗烟梳霁。妒极瑶台,玉妃无语正愁悴。绿章惆怅再乞,夜深障滟蜡,心绪无会。怨凤箫寒,嫠蟾幄暗,消尽燕脂浓泪。横陈艳绮。肯输与西廊,媚春桃李。不嫁含章,堕梅馀恨蕊。
红白芍药 其二。明代。罗洪先。罗绮何年自结丛,幽人邂逅一临风。分㩦不忍轻攀折,惜尔为容亦太工。
满江红 其二 滩上与少泉紫垣步月作。清代。黄钧宰。满目河山,问何处,悲歌激烈。望平原,空思丰沛,当年豪杰。关塞已非刘氏土,沙场犹照秦时月。正闲云,如马过山来,长空灭。持杯酒,心争热。埋尺土,眦还裂。笑人生一例,如斯了结。事后纵翻成败案,生前毕竟悲欢别。最不平,终古大河流,声凄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