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造句



1、主要表现在统一适用的法典被废除,吏治腐败,冤狱迭兴,野蛮残酷的刑罚复活。

2、他对贪官的痛恨是无庸置疑的,他整顿吏治的决心也是无庸置疑的。

3、张咏在崇阳四年,兴利除弊,整顿吏治,移风易俗,离任后,百姓在县西建生祠祀之,四时不绝。

4、明代州县处于官僚和社会矛盾夹击的两难境地,是吏治腐败的滋生温床。

5、还捐出自己的俸禄将黎城已故的靳荣藩所作的《吴梅村诗辑览》刻数百部,以给当地士人阅览,后来有人作“吏治饰风雅”之句即指此而言。

6、更施行五均、赊贷、六?之法,本想抑强扶弱,奈何吏治腐败,五均、赊贷、六?大权均由富商大贾执掌,官商勾结,世道每况愈下。

7、这在很大程度上告诫人们,所谓春秋责备贤者,但凡盛世,民众对社会问题的期盼,多系于吏治得失。

8、吏治不讲,流弊甚多,惟身家念重,畏难苟安,以聚敛为才能,以废弛为节俭,以因循为镇静,以退缩为慎重,以调停掩饰为熟谙夷情。

9、由于“二世……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于是“自群卿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

10、行三反五反,斩天津知府刘青山、河北承宣布政使张子善等以清吏治,天下安定。

11、及至隆庆、万历朝,张居正力拯吏治萎靡的猛政闪烁而过,此病因不得治而愈积愈重,终成沉疴。

12、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

13、之后的先秦改革家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等,也无不是以奖励耕战,抑制豪强,整顿吏治,特别是推崇法治,从而都达成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14、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百姓富裕。

15、再加上吏治的腐败,为求奢淫贩官鬻爵,才使这百姓苦不堪言。

16、刘衡注重经世,尽心吏治,他在讲经讲学时常常强调,为治之要在恤贫保富,端正人心,匡正士习。

17、他有权向雍正打小报告,把诸如内外官员的优劣、有关国家吏治民生的利弊兴革等事,随时上奏。

18、“万历以来,主圣时清,吏治廉勤,民生康阜,纪纲振肃,风俗朴淳,粒陈于庚,贯朽于府,烟火万里,露积相望。

19、随着一个清官的离去,由他推行的吏治风暴还能刮下去吗?“人走政息”恐怕是最常见的结局吧。

20、史料记载,忽必烈为了严肃法纪,加强吏治,在中书省门前建了个“登闻鼓”,凡是大冤无处申诉的,可随时前来击鼓鸣冤。

21、西汉黄霸任颍川郡太守,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吏治清明,道不拾遗,皇帝因此下诏称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22、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23、仰见圣明虚怀集益,洞悉吏治利弊,知人善任,不拘定格,不主故常。

24、清朝初期,顺治帝接受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更是为了安定民心,平息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他非常重视整肃吏治

25、继而交相蒙敝,吏治日偷,乱民始伺隙而起。

26、不过,整顿吏治很多时候需要“剜肉医疮”的勇力。

27、范仲淹当年整饬吏治的时候说过,免职官员的一家人哭,强过一路百姓哭。

28、可见,在吏治风暴中,不仅要有重点的清查,更要通过严明法纪、严格执法、严厉问责,塑造法律法规铁一般的威力,将溢出规矩的官员行为重新逼回规则之内。

29、“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30、且不说在长达十九年的宰相生涯里,权相李林甫已经将前几任留下的巨额府库盈余挥霍得一干二净,并且将吏治从朝廷到地方都败坏得百孔千疮。

31、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

32、这样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亦减轻了连带而来的吏治弊病。

33、作品对封建社会里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虚伪欺诈的社会风气和吏治的腐败作了深刻的揭露。

34、道光皇帝并非不知吏治的弊端,可是,面对日益衰败、百弊丛生的无奈,他只好掩耳盗铃,听之任之。

35、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36、在这之前,他们在宿豫、雎宁两县先后进行过以公开、公平、公正来克服吏治腐败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公推。

37、吏治腐败,文官弄权,武官畏死,上至朝廷下至小吏皆以私贪国帑为常,随兵饷亦不能免。

38、再将不法役者尽皆弹劾,除残去秽,吏治以澄!

39、然而,假如吏治不严,纪律涣散,法纪废驰,那就一定会成为主流。

40、是对吏员作用的全面反映,披露了吏员在封建吏治中的复杂影响,它是开拓话本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

41、公案剧表现作者的吏治思想宗教剧则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42、下车伊始,考试观风,发策问弊,严察吏治,尊贤任能,革除贪墨,雷厉风行。

43、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

44、这段时间以来,以无忧谷为首的清流派和以李氏家族为首的权谋派,在地方吏治上的矛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机会,自然是乐得痛打落水狗。

45、澄清吏治,裁割陋规,整饬官方,严惩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

46、当然,这种反思和检讨,很像是郢书燕说,人跟老天错会了意,借着原本跟吏治不相干的灾异来说事。

47、想如今朝堂之上,贪官如云,吏治不清,徐某只因家境贫寒,孝敬不起各处官员小吏,纵然有满腹文章,又如何?

48、当考核、问责体系“网漏吞舟”,对缺岗听之任之,吏治注定会处于失序状态。

49、扬州大都督雄兵在握,经武则天称帝的大周朝平息徐敬业之反后,大州严府,吏治肃然,流配犯人若敢西行,动辄得咎,罪上加罪,而酷吏执法,轻则鞭笞重则砍头。

50、更何况,“吏治”本身也包括对环保警察群体,若“治污先治官”不能得到优先落实,那么屋上架屋的机构设置就难堪大用。

51、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52、又按草木子记明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53、通过对“七门三堰”的始建者、两千年来的主要疏浚扩建者以及管理上的革新者等的考证与抉微,揭示“七门三堰”对后世吏治的启迪和警示意义。

54、他好大喜功,崇尚奢靡,晚年专宠和珅,终至吏治败坏,贪污成风,从此大清步入衰世。

55、对封建社会里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虚伪欺诈的社会风气和吏治的腐败作了深刻的揭露。

56、在直隶巡抚任内,李光地整顿吏治、减轻税赋、赈济灾黎、解决旗汉矛盾等,做出显著成绩。

57、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

58、吏治毁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贪污,二是与劣绅勾结而受贿,这两种情况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办到的。

59、他整顿吏治,大力革新;他善纳良才,奖掖清流;他文采斐然,学冠东西;他南征北伐,宇内澄清;文治武功,堪称双绝。

60、虽说自己书没读好,但从小跟在父亲身边,了解民生,熟悉吏治,以及吃苦耐劳,习于交接,却不是那班埋首窗下,不通世务的书生可比。

61、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吏治腐败等现象较普遍的存在着。

62、汉代诸子通过对两汉各个时期吏治状况的论述,深刻揭露了官官相护、贪污奢侈、对劳动人民的中间盘剥等吏治腐败现实。

63、吏治腐败、司法黑暗,使得人民丧失了正常的利益申诉途径,暴力成为解决各种争端的唯一手段。

64、事实上,中国的兴衰跟吏治的腐化程度有密切联系。

65、数十载的无序统治造成了基础设施简陋、吏治混乱以及管理无能等遗留问题。

66、官员的考核及监督机制的优劣是关系到一个社会吏治是否清明的重要因素。

67、言官由澄清吏治的“清洁剂”变成败坏吏治的“腐蚀剂”,这种群体的堕落对明中后期社会影响甚巨。

68、导致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古代社会黑暗的吏治

69、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吏治固然有其无法抹杀的阶级局限性,但其某些制度特点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70、中后期吏治腐败、官场黑暗,大批文人感到仕途无望,对“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开始质疑。

71、其间“吏治与文学之争”只是这场竞争的表现形态,它不是这场斗争的主要内涵,不是它的焦点,更不是它的本质。

72、范仲淹的吏治思想非常丰富。

73、对清初吏治腐败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乃是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

74、中国古代吏治的显著特色是以德治吏。

75、惩治官吏贪赃罪是我国古代吏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76、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77、官员惩治是官员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澄清吏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8、吏治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但中国历代王朝吏治腐败现象一再出现,成为无法医治的毒瘤和痼疾。

79、禁烟的失败,对无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使鸦片烟毒更加泛滥,吏治更加腐败,并且败坏了社会风气。

80、文翁化蜀是蜀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巴蜀乃至全国吏治、文教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