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洞仙歌·中秋。宋代。向子諲。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辉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作者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词人反用典故主张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因为“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强烈的政治色彩。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表面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与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闪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希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几句是说: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这是词人梦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发。然而,词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过强大的金兵,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定要不屈不挠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所显示的内容。“醉”应指受挫折、受贬谪后不得不以酒浇愁而醉;“醒”则是除奸、杀敌、收复国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圆月为内容的词篇,当首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作,其拳拳缱绻之情、豪爽浪漫之气充溢流动,后人无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词,追从苏轼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盖山河而言,基本上可与苏轼的词比肩。全词气势磅礴,感人至深。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向子諲。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不因辞吏役,那得解天刑。故国重来远,寒山依旧青。
兴怀感陈迹,举目怆新亭。尚喜湾头老,禅房许扣扃。
熹去温陵二十七年而复来显庵益老见候七里亭又以佳句见招而休斋陈丈寺丞黄丈皆属和焉因次韵奉酬并呈二丈。宋代。朱熹。不因辞吏役,那得解天刑。故国重来远,寒山依旧青。兴怀感陈迹,举目怆新亭。尚喜湾头老,禅房许扣扃。
大刀行。近现代。陈仁德。寇氛东来何猖獗,神州陆沉天柱折。一夕烽火遍地燃,映红卢沟桥上月。雄狮怒吼气如山,百万义军出边关。慷慨高歌大刀曲,不灭倭寇誓不还。旌旗猎猎日色微,台儿庄上战火飞。枪炮齐鸣风云变,鬼哭狼嚎势可危。家园转眼成焦土,尸骸枕籍讵可睹。男儿裂眦仰天号,横刀顿作冲冠怒。为国尽忠掏肝肺,阵前挺出敢死队。三尺刀锋闪寒光,要劈鬼子头颅碎。队长姓李名宗岱,家本山东烟台外。十九学得武艺成,北方军校少壮派。是时风静天渐黑,奇兵未许鬼神测。忽如猛虎下山来,大刀翻飞齐杀贼。宗岱举刀独高呼,宁死不做亡国奴。左砍右劈入敌阵,刀光闪处血模糊。中有一倭剑出鞘,八格牙鲁哇哇叫。两刃交锋斫有声,生死瞬间信难料。勇士腾起作鹰姿,淩空舞刀似电驰。一声咔嚓魂已断,污血飞溅湿戎衣。归罢无暇论战功,又闻村前炮声隆。大刀未磨甲未解,重上战场挫敌锋。天际漫漫走黄埃,敌弹隔阵忽飞来。一目中弹穿耳出,肝脑涂地何壮哉。壮哉大难竟不死,辗转救治三千里。陪都新闻传纷纷,独目虎将名遐迩。丈夫所思在战场,岂甘伤残久卧床。起望中原烽烟远,壁上大刀夜生芒。挥毫疾书坚请战,独目犹堪赴国难。报仇雪恨死不辞,何况手足尚强健。库部恤金八百两,分文不受充军饷。临行击楫誓中流,大刀一曲再三唱。沙场重到战犹烈,阵前白骨纷如雪。八年圣战不寻常,河山寸寸皆是血。壮士百战终凯旋,解甲结庐字水边。六十馀年如一梦,梦中大刀犹蹁跹。英雄老去人不识,小巷深处独栖息。惟有年年胜利日,倚杖犹能话往昔。我仰英名如传奇,何幸一瞻松鹤姿。头上点点弹痕在,想见当年血战时。为我重唱大刀歌,忽如黄河乍扬波。豪气不减出征日,令我慨然泪滂沱。
临江仙(赏芙蓉)。宋代。赵彦端。十载长安桃李梦,年来镜净尘空。忽传彩笔小笺红。满怀秋思,倾倒为芙蓉。莫恨霜浓开较晚,尊前元有春风。酣娇肯为别人容。试携银烛,斜照绿波中。
直舍书怀二首 其一。宋代。唐庚。寸枉非吾志,休论尺与寻。黄披终日卷,青对十年衿。风眩药囊减,雨昏茶椀深。扬雄名宦思,都向草玄沉。
咏庭前绿梅 其二。宋代。张因。疑花疑叶总难分,晴色梢头剪碧云。最是晚来易惆怅,数枝无语立斜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