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黄遵洸.《英诗咀华:汉英对照》: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01:第5页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正月三日唐林夫舟中醉题。宋代。孔平仲。屡伏青蒲地,尝登群玉山。家贫甘远适,道直得生还。瘴疠讴吟外,风波笑傲间。今朝一樽酒,万事付酡颜。
洛中秋日。唐代。许浑。故国无归处,官闲忆远游。吴僧秣陵寺,楚客洞庭舟。久病先知雨,长贫早觉秋。壮心能几许,伊水更东流。
迎春乐·菖蒲叶叶知多少。宋代。秦观。菖蒲叶叶知多少,惟有个、蜂儿妙。雨晴红粉齐开了,露一点、娇黄小。早是被、晓风力暴,更春共、斜阳俱老。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
夏夜。明代。潘希曾。夏夜苦暄浊,散步青山冈。顾瞻阒无人,明月流清光。系舟杨柳根,移床松桂傍。默默坐复起,仰天夜未央。咄此万里身,顾影徒彷徨。水蛙聒靡厌,草虫鸣暗伤。蛙虫讵足怪,蛇虺未可量。银河淡欲没,露下凉沾裳。且复归我舟,濯足临沧浪。
读晋史九首 其一。元代。何中。林疏暑风剧,窗户殊未凉。悠然倦不力,吾我已俱忘。眼醒见周秦,眼醉游轩黄。日月山外过,兴废枕中藏。振衣起长啸,六合何轩昂。斯人纵高视,旁皇复旁皇。于焉读晋史,感激系中肠。言言不能已,自笑已如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