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予初春被病中夏少间勉入省局偶成二十二韵。宋代。强至。东风吹春来,移疾聊少休。寒热战予躯,渐如错春秋。侵寻日以剧,谒告牒屡投。性命吾自安,所负空食羞。交亲每问讯,爱者或见忧。伏枕数晦朔,忽忽月四周。有叟肆嗫嚅,咄哉我何尤。腾口状予疾,强大实颇浮。背憎詋休咎,唯恐予疾瘳。宁独冀术胜,仍欲悦予仇。叟乎汝何愚,天命非尔谋。生死籍素定,理莫移恩雠。身世如寄客,日月速置邮。引照盍自儆,霜雪满汝头。胡然不如止,胁肩谄贵游。干进苟朝暮,利吻铦戈矛。予今偶不死,官意滋悠悠。却来坐省局,心迹逾林丘。北扉对新篁,阴薄干已修。薰风送潇洒,不博千户侯。富贵功名间,有待终无求。鸾凤志寥廓,燕雀徒啾啾。
溪行。宋代。冯山。野景久不见,溪行如有逢。长苔梳绿发,浅水卧青龙。石出沙仍带,桥危柱半舂。日攲犹下马,赤脚洗尘踪。
花间见蝶。宋代。郑清之。粉翅萦花几度忙,惜花长是为春光。争如个个蜂须上,到处分甘作乳房。
洛中初冬拜表有怀上京故人。唐代。刘禹锡。凤楼南面控三条,拜表郎官早渡桥。清洛晓光铺碧簟,上阳霜叶剪红绡。省门簪组初成列,云路鸳鸾想退朝。寄谢殷勤九天侣,抢榆水击各逍遥。
龙山会 游陶然亭公园。近现代。钟敬文。九日无会雨。三两朋俦,小作城南聚。秋气澄天宇。湖光丽,倒映垂杨千缕。孰伴菊英黄,看满砌,鸡冠如炬。忆当年,淤塘败苇,只今何许。今朝亭畔徘徊,往迹千端,都付东流去。经幢谁记取。文宴杳,难觅墙头题句。黑暗剧浓时,地下火,此间曾郁。却赢得西厅芳趾,遥山同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