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唐代。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参考资料:
1、任蒙 .反读五千年 :广东教育 ,2013年 .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唐代。朱放。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梅花。唐代。罗邺。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
消寒九集陶社诗人合庆八百岁公宴纪事十四首 其十一。清代。祝廷华。然此关系多,中道胡能止。努力策进行,途穷尚未已。振臂复一呼,应者纷然起。下逮壬申冬,书成色然喜。乃作消寒会,酣畅乐舞艺。海市造蜃楼,荒唐古无比。上下千百年,可以作诗史。天佑我诗人,庞鸿锡繁祉。
中元谒陵遇雨二十首 其十九。明代。李东阳。小雨断还续,羁人睡复醒。野风秋瑟瑟,川雾晓冥冥。驿路初回马,民家半启扃。遥怜后渡者,犹隔两三汀。
送翰林应奉寿同海涯挈家觐省十首 其四。元代。宋褧。往时折得高枝桂,身在蓬莱无处寻。今日论交便如故,百年诗酒百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