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六十八。唐代。钱珝。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哪知因为风雨阻隔,无法攀登,叫人生愁。
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那庐山深处洞窟中,也许仍有高僧在隐身栖息吧。
咫尺:形容距离极近。
匡庐:指庐山。
六朝僧:六朝时佛教盛行,庐山多有高僧居住。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即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风雨”之势,“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这些往事陈迹,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不能不使诗人浮想翩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此种迹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庐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诗人却“只疑”佛窟高僧,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此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写法上,似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钱珝( xǔ许),字瑞文,吴兴人,吏部尚书徽之子, 钱徽之孙, 善文词。...
钱珝。钱珝( xǔ许),字瑞文,吴兴人,吏部尚书徽之子, 钱徽之孙, 善文词。
小匕首歌。元代。王逢。水精生苗月牙直,彗芒披云电流隙。蛰蛇断尾短草间,海鹘褪翎霜雪色。宋斤鲁削让峭刻,金错锥刀岂其敌。吴鸿扈稽飞著体,不曾为主开边鄙。嗟兹神物久泥滓,用之可以报国士。檐冰卓箸日黯空,稍玩股掌生雄风。鲛鱼室卧缟带影,长铍辟易万雉墉。古昔客揕秦王胸,几仆翠凤咸阳宫。由来意气泰山重,命甘燎毛不旋踵。谁隳古制铸小之?佩称衣冠加珌琫。我歌三叹泪满裾,曹鱄豫聂无时无。
题韦深道寄傲轩。宋代。李之仪。南窗何似北窗凉,寄傲来风各有方。千古光辉如昨日,一时收拾付新堂。已惊盏里醅初绿,更觉篱边菊渐黄。就使主人官即显,此门高兴定难忘。
丙申春同诸社丈北郊会张吴二将军杨武生邀酌松下晚归书事二首 其一。明代。李以麟。柴门日日闭春晴,白发缘愁已乱生。闻道郊原新雨足,共寻芳径出山城。
出山海关。明代。释今无。烽台推落乱栖鸦,向碛孤僧去日斜。目尽东来无马首,回头西望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