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折莲子呈孟载。元代。徐贲。落尽红衣见绿房,折来犹带水云香。柔丝零落芳心苦,未及秋风已断肠。
赠朱伯原。宋代。杨杰。张籍心不盲,何为盲于目。伯原道不病,今也病在足。及第二十年,未识太仓粟。乐圃德义重,可敌万钟禄。世味觉幻梦,老把华严读。九会发渊微,赞文焕珠玉。洞庭秋月澄,吴门春草绿。香海泛虚舟,不慑鱼龙触。
夜兴戏作。宋代。陆游。遥夜寂无哗,江城鼓屡挝。傍墙行踸踔,脱帽发鬖鬖。诗和玲珑韵,灯开顷刻花。会心有佳处,不寐到啼鸦。
吾与吟 其二十二。明代。顾允成。酒或三行或五行,主宾会数而情真。古人冷淡今人笑,司马家风邈绝伦。
送僧化宁吴中行脚 其二。宋代。韩驹。渡水穿云去,神光触处开。隔江如有得,飞锡早归来。
山北纪行十二章章八句 其十二。宋代。朱熹。明晨江矶寺,尊酒聊对设。孰是十日游,遽成千里别。英僚树嘉政,素友厉孤节。努力莫相忘,清宵共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