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庆清朝慢·踏青。宋代。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春神东君吩咐春回大地,细雨成酥,寒冰化水。又是谁用轻暖赶走了尚未消尽的寒意?还是穿着鞋面绣有双鸾的绣花鞋,一起结伴野外踏青去好。在烟雾弥漫的郊野,看到的优美的景色均在若有若无中。
天一会儿晴,一会阴,晴晴阴阴间杂着,变化万端。撩动花儿,拨弄柳丝,争先恐后。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泥浆得罗袜斑斑点点,惹得姑娘们紧锁眉黛,恰是乖巧的春风,收尽满川翠绿,都吹到她们的眉毛上。
1.庆清朝慢:王观创调。一作《庆清朝》。双调九十七字,平韵格。
2.东君:司春之神。古亦称太阳为东君。
3.轻暖:微暖。
4.小双鸾:鞋面所绣之双鸾图案。
5.烟郊:月色朦胧或烟雾弥漫的郊野。
6.望中:视野之中。
7.则个:表示动作进行时之语助词,近于“着”或“者”。全句意思相当于“有时晴,有时阴”。
8.饾饤(dòu dìng):原意指将食品混杂。此处比喻天气杂乱,杂凑堆砌,含幽默语气。
9.镂花:一作“撩花”。
10.吴绫:吴地所产绫罗丝绸。
11.香泥:芳香的泥土。
12.眉山:女子秀丽的双眉。《西京杂记》卷二:“ 文君(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参考资料:
1、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580-581页
2、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2631页
这首词咏踏青,以工丽、尖新的笔触,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手来描绘春景,将两者和谐地组合成一幅风流楚楚、生意盎然的春景图。王观词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构思新颖,造语佻丽,艺术上有他的特色。
起首两句打破了一般词中写春景的套路,另辟蹊径,写出了初春时节人们不大注意的自然景物的变化:雨变成酥,冰化为水。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有“天街小雨润如酥”之句,“如酥”正是早春之雨的特色,这里深入一步说“调雨为酥”,与“催冰做水”一起,突出春神主持造化的本领,把大自然的运行,用“东君分付”四字加以形象化。有了春水的滋润,大地将勃发出无限生机,百花争妍的日子定会来到。浓郁的春意,尽括在这三句之中,可以说是对“东君”的赞歌。这三句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前两句乃由后一句生发而出,在意思的顺序上,当是第三句在前,前两句在后,词人把它们倒置过来,先画龙而后点睛,更有摇曳生姿之妙。三句之后,接下去是“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这个疑问句式表明已到残寒尽退、到轻暖的时候。这是何人主使的呢?当然仍是“东君”。这个疑问句式,既是为了铺叙的跌宕生姿,也是为了使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应向造福于人的“东君”表示深深的敬意。“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写趁着轻暖的天气,姑娘们结伴而行,野外踏青。“平头鞋子小双鸾”正是词人别具匠心的地方,此处先把它提出来作为下文的伏笔。“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化用王维《汉江临眺》诗中的名句,用来写踏青的姑娘们在野外所看到的迷迷蒙蒙的秀色。这样,不仅写出了阳春烟景,且可从“望中”二字体会到姑娘们愉悦的心情。
过片三句运用口语,生动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活泼而有意趣。贺裳在他所作的《皱水轩词筌》里提出了两个“个”字用得妙,颇有见地。而“饾饤”一词则用得更具神采,有了这个词,前两个“个”字的“弄姿”才显示出来。天气的阴晴无常,使得踏青的姑娘们的情绪起了变化,她们要赶快一揽春景之胜:“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她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镂”、“拨”两字用得很工,仿佛可以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看到她们轻盈的体态。她们只顾忘情地欢笑,“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浊浆溅涴了她们的罗袜,而前面写的“小双鸾”更是沾满污泥。无限珍惜的心情使她们笑容顿敛,双眉紧锁,“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眉山”典出《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踏青姑娘们的蛾眉,本来是淡淡的,但眉头一皱,黛色集聚,好像大地上所有的翠绿全被灵巧的东风吹在上边。词人捕捉住踏青的姑娘们一瞬间的感情变化,用幽默、风趣的夸张手法,写出了她们有点尴尬的神情。
此词一反寻常春景词的套路,绕开和风煦日、庞柳娇花之类的意象,另辟蹊径,巧丽造境,在同类作品中别开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 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王观。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 其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
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魏晋。陆云。一神林何有。奇华妙实。皇朝如何。穷文极质。斌斌君子。升堂入室。太上有曜。子诞其辉。知机日难。子达其微。入辅帷幄。出御千里。滔滔江汉。南国之纪。二谒帝东堂。剖符南征。天子命我。车服以荣。何以润之。德被苍生。何以济之。威振羣城。却愚以化。崇贤以仁。凤舒其翮。龙濯其鳞。忆彼荒薮。莫敢不宾。虽云旧邦。其命维新。三卞和南金。终始一色。显允君子。穷达一德。弘仁厉道。物究其极。古贤受爵。循墙虔恭。今哲居贵。履盈如冲。接新以化。爱旧以丰。隆此嘤鸣。惇彼谷风。四忠至宠加。孝至荣集。内崇南芬。外清名邑。炜炜棠棣。敻增其华。猗猗桑梓。厥耀孔多。被绣昼行。昔人攸羡。阶云飞藻。孰与同粲。五人道伊何。难合易离。会如升峻。别如顺淇。嗟我怀人。曷云其来。贡言执手。涕既陨之。一玄黄挺秀。诞受至真。行该其高。德备其新。光莹之伟。隋卞同珍。腾都之骏。龙凤合尘。二皇皇明哲。应期继声。华暎殊域。实镇天庭。入辅出辅。干干靡宁。夏发凉台。我雨我暑。冬违邦族。风霜是处。嗟彼独宿。谁与晤语。飘飖艰辛。非禹孰举。言念君子。怅惟心楚。三悠悠山川。骁骁征遐。陟升嶣嶤。降涉洪波。言无不利。乘崄而嘉。人怀思虑。我保其和。四邂逅相遇。良愿乃从。不逢知己。谁济予躬。莫攀莫附。媿我高风。时过年迈。晻冉桑榆。晞光赖润。亦在斯须。假我夷涂。顿不忘驱。泛予津川。桴不失浮。无爱余辉。遂暗东嵎。五幽幽东嵎。恋彼西归。瞻仪情感。耹音心悲。之子于迈。夙夜京畿。王事多难。仲焉徘徊。
运司园亭十咏 其三 雪峰楼。宋代。章楶。层构压池塘,不僭亦不偪。影浮绿水静,寒凝雪山色。抚槛接修竹,连檐引苍柏。注目望长安,无奈浓云隔。
游徐公子西园。明代。蔡汝楠。西园飞盖月中游,随意登攀自可留。门径近连驰道树,池塘遥接汉宫流。坐看虚牖明朱絺,行见深松间画楼。一自王孙开别第,凤台花鸟不知秋。
孔平仲著作江州官舍小庵。宋代。苏辙。近山不作看山计,引水新成照水庵。闭口忘言中自饱,安心度日更谁参。简编围绕穿书蠹,窗户低回作茧蚕。我亦一轩容膝住,敝裘粗饭有余甘。
用乐府题作唐体十二首 其十一 关陇吟。明代。陈子升。秦地双崤阻,周王八骏雄。水流巴子国,山压隗嚣宫。榆细森关月,梅春袅笛风。寄言被褐者,相助守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