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瀑布联句。唐代。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唐宣宗曾经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李忱。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咏史二十四首 其十。明代。黄淳耀。建光失神阿,貂珰遂盘据。根株入紫房,日夜兴党锢。慷慨二三公,奋髯欲收捕。虹蜺扬其晖,牢狱竟填聚。殄瘁忧邦国,烽烟逼王辂。小人亦剥庐,曝骨纷无数。清议死不泯,剧贼尚瞻顾。浸浔娱九锡,未敢移汉祚。至今襄城野,突兀李膺墓。愤景入空苍,萧萧杀狐兔。
伏日同当事诸君饮延祥观。宋代。韩维。适郊惮勤远,近市厌喧跼。纷然异趋向,日晏靡宁足。回车憩琳馆,邂逅得所欲。凉飚飒生林,飞雨时度竹。醇醪挹云浆,佳果咀冰玉。欢争校奕棋,谈笑追割肉。兹辰著术令,嬉燕动辇毂。聊从一时乐,庶以同厥俗。
寄白下相知。明代。王樵。坐卧蘧然在一堂,萧萧深竹对幽窗。如何尚作留都梦,寤寐高贤义不忘。
蓬莱客 咏海市。金朝。马钰。灵烟漠。红光紫雾成楼阁。成楼阁。鸾飞凤舞,往来琼廓。神仙队仗迎丹药。虚无造化龙生恶。龙生恶。蓬莱三岛,横铺碧落。
其六。宋代。柳永。铃齐无讼宴游频。罗绮簇簪绅。施朱傅粉,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舞[衤因]歌扇花光里,翻回雪、驻行云。绮席阑珊,凤灯明灭,谁是意中人。
和诸君观画鬼拔河。宋代。苏颂。关中古有拔河戏,传闻始盛隋唐世。长絙百尺人两朋,递以勇力相牵制。芳华乐府务夸大,黎园公卿谩轻肆。拔山扛鼎乌足矜,引绳排根非胜事。当时好尚人竞习,鬼物何为亦能是。展吴画格入神品,陆法尤长写灵异。蒲津古寺笔迹奇,世疑二子之{左纟右尼}置。旗门双立众鬼环,大石当中坐渠帅。蓬头圜目互奋踊,植鼓扬桴各凌厉。东西挽引力若停,赋彩自分倾夺势。画来已历数百年,墙壁岿然今不废。观风使者集贤翁,每游其下几忘味。因令搨手裂齐纨,横卷传看得形似。精神气韵信瑰诡,毫发轻浓皆仿佛。持来都下示朋僚,一见飘然动诗思。诸公诗豪固难敌,形容物象尤精致。气完语健隽众口,二子声名转增贵。予观昔之善画者,心手规橅无不至。穷奇极怪千万端,特出一时之用意。鬼神冥漠不可诘,岂有便能人勇智。仙官佛像亦如斯,变态随时转奇丽。遂令来者信有说,塔庙从而增侈费。后贤虽欲究端倪,竟亦无由革颓弊。因知怪诞一崇长,渐靡成风滋巧伪。兹图他日遂流传,更使人心惑魑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