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浪淘沙·其二。唐代。刘禹锡。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洛水桥边春天的太阳西斜,碧流又清又浅看得见水底的琼砂。
路上无端刮起急剧的狂风,惊得鸳鸯逃出了水中浪花。
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这首诗中用了多个意象。首先是“桥”。其次是“春日”,春日高照犹如沐浴浩荡的皇恩。“日斜”则意味着恩惠渐少。美如玉的琼砂沉入水底,有才能的人没有被任用。平地突起的狂风恰似刘禹锡顺利的政治生涯突遭贬谪的厄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秋日西池望二仙桥。明代。汤显祖。池上映秋光,登临爱夕阳。镜中蒲柳色,衣上芰荷香。听雨初留屐,当风一据床。猗兰延客语,高菊以邻芳。紫翠连山暝,晴阴隔水凉。坐看人世小,仙驭白云乡。
岁暮有感。宋代。蔡戡。久困京尘厌剧烦,一麾江海养衰残。簿书丛里身空老,鼓角声中岁又阑。赢得星星双鬓白,空余耿耿寸心丹。自怜憔悴今如许,盍向明时早挂冠。
余每至陈氏辄终日奄留厅事高明颇妨偃息以可。明代。文徵明。剪棘依垣小筑居,短檐横启纸窗虚。造门已惯非缘竹,据案相忘况有书。徐孺每劳悬木榻,陶潜何必爱吾庐。从今更不论宾主,一半幽闲已属余。
别南塘子。明代。左国玑。五月麦熟茧缲丝,黄鹂啄椹鸣桑枝。南风送帆五两急,吴江酒船初到时。牛车日转曹门进,鼓市楼西集成镇。金椎初破紫泥封,玉壶泻出黄金嫩。当年交结十辈豪,鞭挞扬马雄风骚。邀遮直上酒楼去,意气扫拂天云高。当楼艳妇调金瑟,袒博喧呼动阡陌。银烛烧残北阙星,纤歌舞落西山月。风蓬聚散各沈沦,复见何人据要津。五陵日月无精魄,乡里衣冠有俊民。于今尚作红尘客,掉臂东华献时策。耻逐童年走帝乡,懒随南雁飞燕北。闻君高谊非常流,意气倾倒山为投。片言贵合黄金小,一斛可散千春愁。嗟我生年已半百,种种颠毛欲成雪。可惜腰间玉辘轳,光芒犹见秋烟白。闲来解赠南塘君,看我剑上摇星文。不用千金答高价,但博垆头一醉醺。两都词赋何劳献,五军大纛何须建。一息春雷我自酣,百年事业君应见。此回酒船何日来,望君日上梁王台。迷留且作驩糟客,未是千秋冠古才。
得丁执中书和前韵依用韵一首。宋代。王洋。履坚抱节有谁如,本为书穷更买书,命欲问天何厚薄,贫多闻道是乘除。仓箱粟帛常亏课,庭户芝兰独献馀,气味如君略相似,只论诗律愧空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