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宴散。唐代。白居易。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小宴会随着凉夜的来临散了,自己从平桥上踏着月色回去。
笙歌停止了,灯火熄灭了。
残留的暑气已在蝉声中消失,新的秋天随着大雁南飞而到来。
拿什么东西来催眠?那就是在临睡时把剩下的酒喝完。
本诗作于大和五年(831),时在洛阳,任河南尹。诗句于自然之中含精致。
追凉:乘凉。
平桥:没有弧度的桥。
戴:一作“带”。
将何:拿什么。
残杯:剩下的酒。
《宴散》一诗作于白居易晚年。白居易此时已不再以政事为念,终日以诗酒弦歌为乐。《宴散》诗写的就是一次平常的家庭宴会。
参考资料:
1、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326-1327页
青年时代曾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白居易,慷慨创作了大量为民请命,使权贵显臣“变色”、“切齿”、“扼腕”的新乐府诗。因触动了权贵的利益,在仕途上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后,他被迫选择了全身避害、乐天安命的“中隐”之路。公元824年(穆宗长庆四年),五十三岁的白居易开始谋求分司东都的闲职。到公元829年(文宗大和三年),终于如愿以偿,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诏令颁发了。省分知足的白居易自此不再以政事为念,终日以诗酒弦歌为乐。在洛阳度过了他的晚年。于是大量“皆寄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余,游乐不暇”的闲适诗代替了讽喻诗。《宴散》一诗正作于这个时期。白居易分司东都后,在洛阳的履道里和新昌坊购置了私宅,并有园林胜景,过着闲适的生活。在《自题小园》一诗中说:“亲宾有时会,琴酒连夜开。”可见家居小宴接连不断。《宴散》诗写的就是一次平常的家庭宴会。“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这次小宴,正值夏秋之交的一个夜晚,宴会之时,残暑未尽。宴散之后,诗人送走客人,信步庭园,踏着月色,身受着习习的凉风,分外怡人。诗人尽情地领略着这凉爽的秋气。踏着美丽的月色,才觉得今晚的小宴结束得正是时候,似乎是“追凉”而散似的。不然,错过了此时此刻的良宵美景,岂不是太可惜了。一个“追”字,道出了诗人宴散步月平桥,沉浸在这新秋之夜的惬意心情。
然而这一夜的小宴又是十分成功的,气氛是融洽而热烈的,宾主都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而难忘的夜晚,因此诗人在平桥闲步时,宴会的盛况、宴会结束时“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动人情景,不断地浮现在诗人的脑海里。白居易十分爱好音乐,他曾亲手谱制过不少乐曲,包括《霓裳羽衣曲》这样的大型乐章,同时还能弹琴吹笙,指挥乐队。分司东都后,他蓄养有不少的乐妓,组成一支不小的乐队。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说:“其家乐直可与宰相、留守比赛精美。”可见白居易的家乐是十分有名的,这夜的小宴必定也是笙歌缭绕、灯辉煌,气氛热烈,宴在酒酣宴足、尽兴而散的时候,笙歌虽然结束了,但它的余音似乎还回旋散落在院落之中,不绝如缕;仆人们举着灯火,送客人步下楼台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诗人没有正面描绘宴会酒筵之丰盛,笙歌之优美,而是抓住宴散时的两个镜头,加以烘衬,宴会的盛况尽在其中了。欧阳修《归田录》载:“晏元献公(殊)喜评诗,尝云:‘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可见这一联不愧为诗歌史上描绘富贵气象的典范,它尽弃金玉锦绣一类的庸俗字句,而以极其疏淡的笔墨,绘出了身居高位的白居易的富贵气象和赏心乐事。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暑尽秋来,蝉随着秋凉的到来,生命的时日将尽,抱树而鸣之声更切;新秋伊始,北雁结队南翔。诗人抓住这种时令和物候的变化特征,把夏去秋来的自然界变化表现得十分富于诗意,称残暑是急切的蝉鸣之声催促而去尽,新秋季节是群雁方引来。五言律诗以第三字为诗眼。这两句以“蝉”、“雁”二字为诗眼,不仅使这两个诗句本身意象生动,警策动人,而且照亮了全诗,深化了诗的主题和意境,加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魏庆之在《诗人玉屑》里将这两字作为“唐人句法”中“眼用实字”的范例。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诗人在宴罢闲步时,伴随着明月而来的新秋凉意,诗人兴奋不已,似乎是他首先感受到了这种时令和物候的变化,这新秋的凉风,不仅吹散了诗人身上的“残暑”余热,也掀起了诗人心田秋水般的微澜,不知是喜还是悲,睡意全无。但夜已深沉,万籁俱寂,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是该睡觉的时候了。于是诗人,为了今夜酣畅的一觉,又举起酒杯,独酌起来。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行路难二首 其二。明代。胡应麟。君不见原上草,一夜霜飞净于扫。君不见园中花,一朝风荡随泥沙。男儿快意在行乐,何用营营逐飞藿。白日苦短秉烛游,玉碗淋漓恣斟酌。人心对面隔九疑,行路之难君所知。速来就我饮斗酒,倏忽华颠壮夫丑。
春日至钱塘阻雨首寄山村先生。元代。善住。客窗灯暗曙钟残,泥潦从衡路未乾。满目云山留我好,一楼风雨见君难。湖边雪尽梅应早,吴下春迟麦尚寒。南渡耆英久寥落,岂知犹有故衣冠。
灵泉行二首 其二。元代。郝经。萧萧弓剑秋山行,老玉破碎前相迎。石蛇绕径入烟树,一天忽在青山层。三岩鼎峙势欲坠,元气突兀彊拄撑。相君坐定从官列,游子乘兴穷其登。穿云石磴上方远,忽入洞窟行幽冥。黑风吹衣出大隧,泉源湛彻光泚清。翛然溅弄胸次豁,一匊流尽千年酲。凭高悠悠肆遐瞩,天宇旷阔秋毫明。泰山西来忽中断,翳翳桑土西南平。须臾挝鼓震虚谷,尊酒坐啸还同倾。醉歌扣碎一明月,欲入碧海骑长鲸。
寻梅。元代。周巽。江皋行遍陟崔嵬,忽有香从何处来。一树冲寒冰萼破,数枝迎瑞雪花开。美人既见倾怀喜,佳友相逢尽醉回。野路酣歌明月上,怜君欲去又徘徊。
松源和尚赞。宋代。释文礼。耳根聩兀如鸱,项颈缩拗如驴,有问东却答西。未尝许可,说甚传持。临行三转语,自起一团疑。几多吞不下,背后乱鍼锥。咬定牙关供死款,铁牛耕破舌头皮。
和王巩六首并次韵。宋代。苏轼。君谈阳朔山,不作一钱直。岩藏两头虺,瘴落千仞翼。雅宜驩兜放,颇讶虞舜陟。暂来已可畏,览镜忧面黑。况子三年囚,苦雾变饮食。吉人终不死,仰荷天地德。我来黄冈下,欹枕江流碧。江南武昌山,向我如咫尺。春蔬黄土软,冻笋苍崖拆。此行我累君,乃反得安宅。遥知丹穴近,为劚勾漏石。他年分刀圭,名字挂仙籍。(君许惠桂州丹砂。)少年带刀剑,但识従军乐。老大服犁锄,解佩付镕铄。虽无献捷功,会赐力田爵。敲冰春捣纸,刈苇秋织箔。栎林斩冬炭,竹坞收夏箨。四时俯有取,一饱天所酢。君生纨绮间,欲学非其脚。左右玉纤纤,束薪谁为缚。勿令闻此语,翠黛頩将恶。笑我一间茅,妇姑纷六凿。欲结千年实,先摧二月花。故教穷到骨,要使寿无涯。久已逃天网,何须服日华。宾州在何处,为子上栖霞。(楼名。)邻里有异趣,何妨倾盖新。殊方君莫厌,数面自成亲。默坐无余事,回光照此身。他年赤墀下,玉立看垂绅。平生我亦轻余子,晚岁人谁念此翁。巧语屡曾遭薏苡,瘦词聊复托芎藭。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若问我贫天所赋,不因迁谪始囊空。君家玉臂贯铜青,下客何时见目成。勤把铅黄记宫样,莫教弦管作蛮声。熏衣渐叹衙香少,拥髻遥怜夜语清。记取北归携过我,南江风浪雪山倾。(君自南江赴任,不一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