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处处一片青绿。
我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极目远望,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旷:空阔。
潮:定时涨落的波涛,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
岫(xiù):山峰。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无心而出岫”之句。
边亭:报警的烽火台,晋张景阳《杂诗十首》有 “长镑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此诗当作于王勃被斥出沛王府之后,高宗乾封年间(666~667年)客居巴蜀时。此种遭遇,羁旅之中,最易引发感伤情绪,而在此诗中,却表现为明快。
参考资料:
1、罗宗强等著.隋唐五代文学史 (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03月第1版:第61页
此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一句写水,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旷宽阔了,是横写。二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是纵写。前两句诗描写“江旷”、“山长”之景,雄浑阔大,气象万千,为诗歌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后两句诗突出“他乡”二字,在天长地阔的春光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面对,此情此景类似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三、四句进一步写远望,特意点出“他乡”,后边才有了驿道“长亭”以及柳和花。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的最甚时节,何况又在早晨。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此诗与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相似:“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漂泊他乡,望着眼前迷人的春景,思乡之情越发强烈,不禁发出春将归去,而人无归期的感叹。同样的感慨也出现在王勃的诗中,不同的是王勃比较含蓄,他只是客观地、不动声色地描写春潮、青岫、花树、边亭,但身在他乡的羁客面对此景时的慨叹,表现十分明显。因此杜甫的感叹也是王勃诗中的潜台词。
这首小诗没有细致的动态描写,诗人只是纵目远望,以描写远景的方式描写春光。诗浑厚开阔的气势,充满着淡淡的乡愁。此诗作者表现手法高明,诗人野望,首先看见江湖,青岫,但这不是野望的最终目的,因而诗人就登高极目瞭望,望见的只有“花树映边亭”。诗人并没有直接提到思乡,只是描写了一望再望,可是思乡已从一望再望的字里行间里反映出来了。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望江南。宋代。吴潜。家山好,好处是三冬。梨栗甘鲜输地客,鲂鳊肥美献溪翁。醉滴小槽红。识破了,不用计穷通。下泽车安如驷马,市门卒稳似王公。一笑等鸡虫。
倦寻芳。清代。杨庆徵。绣帘半卷,银箭初长,清悄庭宇。云鬓鬅松,斜堕钿头钗股。浓树荫遮行色远,乱山翠叠春光暮。怕登楼、见横桥断岸,绿凄迷处。遍江畔,纤枝娇蕊,知道个人,何地留住。香冷鸳衾,暗滴泪珠无数。蝶翅寻芳魂一点,柳丝织影愁千缕。更凄凉,送梨花夜来风雨。
清平乐 忆别。清代。徐元瑞。珠帘轻揭。憔悴怜黄叶。忽忆小亭人与别。正是重阳时节。当初一段清秋。平分两下离愁。试向西风寄问,知他还似侬不。
暗香。清代。龚自珍。一帆冷雨,有吴宫秋柳,留客小住。笛里逢人,仙样风神画中语。我是瑶华公子,从未识、露花风絮。但深情、一往如潮,愁绝不能赋。花雾。障眉妩。更明烛画桥,催打官鼓。琐窗朱户。一夜乌篷梦飞去。何日量珠愿了,月底共、商量箫谱。持半臂、亲也来,忍寒对汝。
十一月廿七日夜分披衣起坐神光自两眦出若初。宋代。陆游。灵府无思踵息微,神光出眦射窗扉。大冠长剑竟何有?尺宅寸园今始归。忧患过前皆梦事,功名自古与心违。三峰二室烟尘静,要试霜天槲叶衣。